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接闪器设置:
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
避雷网(带)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
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引下线布置: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
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距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接地电阻要求: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但不应小于2m。
虽然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外部防雷措施是重点,但内部防雷措施同样重要,主要包括:
等电位连接:确保建筑物内部各金属构件、设备外壳等电位连接良好,以消除雷电感应过电压。
屏蔽措施:对重要设备或系统采取屏蔽措施,减少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
合理布线:合理布置建筑物内的电气线路和信号线路,避免形成雷电感应环路。
安装浪涌保护器:在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关键部位安装浪涌保护器(SPD),以限制雷电过电压和过电流。
防雷设计: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根据其用途、高度、所处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防雷措施的有效性。
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培训与教育:对相关人员进行防雷知识培训与教育,提高其防雷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要求涉及外部防雷措施、内部防雷措施以及其他相关要求等多个方面。这些要求旨在确保建筑物在雷电环境下能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关于易燃易爆二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确实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类建筑物在雷电环境下存在更高的安全风险。以下是根据相关资料和防雷设计原则,归纳的易燃易爆二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接闪器设置:
应根据建筑物的形状、高度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合理设置接闪器,如避雷网、避雷带或避雷针等,以确保能够有效拦截雷电。
接闪器的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确保在雷电活动时能够迅速将雷电引入地下,减少对建筑物的直接雷击。
引下线布置:
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其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和规模来确定。
对于易燃易爆二类建筑物,引下线的数量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间距不宜过大,以确保雷电电流能够迅速分散并引入地下。
引下线应采用耐腐蚀、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如铜或镀锌钢等。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防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防雷效果。
接地装置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并应满足规范要求的接地电阻值。对于易燃易爆二类建筑物,其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Ω。
接地装置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和人员密集区域,以确保在雷电活动时不会引发次生灾害。
等电位连接:
在易燃易爆二类建筑物内部,应实现金属构件、设备外壳等的等电位连接,以消除雷电感应过电压和电位差。
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导线或铜排等材料制成,并应满足规范要求的截面和连接方式。
屏蔽措施:
对重要设备或系统采取屏蔽措施,如设置金属屏蔽网、屏蔽室等,以减少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和破坏。
合理布线:
合理布置建筑物内的电气线路和信号线路,避免形成雷电感应环路或引入雷电过电压。
对于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和电缆等,应采取防雷接地措施,并在入口处安装浪涌保护器(SPD)等防雷设备。
安装浪涌保护器(SPD):
在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关键部位安装浪涌保护器(SPD),以限制雷电过电压和过电流对设备的损害。
SPD的选型、安装和维护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定期检查与维护:
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特别是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季节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
培训与教育:
对相关人员进行防雷知识培训与教育,提高其防雷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别是对于易燃易爆二类建筑物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重点进行防雷安全教育和培训。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防雷措施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防雷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当地雷电活动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防雷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防雷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